人體發聲原理與發聲器官介紹

 

無論是說話還是唱歌,都是人類最原始被授予的本能,讓我們能夠與彼此溝通,

甚至利用歌聲及音樂來保留並傳遞我們的情緒與經歷。

在認識唱歌的技巧之前,就讓我們對自己發聲的器官與原理有概略的了解,

也有助於之後學習歌唱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體會喉部的作用喔。

人體在產生聲音時,需有三個要素存在,

分別是激發體、振動器及共鳴腔。

簡單來說,激發體就是我們的【氣息】,振動器是【聲帶】,

共鳴腔則是我們身上可以用來放大聲音的空間,例如:胸腔、口腔、喉腔,甚至是鼻腔與額竇。

若是以吉他來做比喻的話,我們的手就是激發體,用來撥弦,弦本身就是振動器,

而木吉他的箱體本身就是共鳴箱,所以如果是沒有共鳴箱的電吉他,則必須

要接上擴音設備才能清楚聽到聲音。

聲帶位於喉部,為左右對稱的膜狀物體。

當空氣從肺部呼出,經過閉合的聲帶產聲聲門震動,

進而發出聲音,而聲帶肌肉可受控制調整聲帶的張力,以改變振動頻率(即改變音高)。

而這些聲波會在喉部、口腔、鼻腔或鼻竇等共鳴器產生共鳴而放大音量,

若是人的聲音只靠聲帶振動發生的話聲音會很小,

並且很快就會覺得很吃力了,所以當我們在學習歌唱時,正確的共鳴腔的使用能夠有效的幫助

 

sing12

(圖片出處,1194期香港壹週刊)

 

一般來說男性的聲帶較女性的聲帶更粗更寬,

男性約為17~25mm,而女性約為12.5~17.5mm。

兒童的聲帶因為尚未發育完成所以長度又更短;聲帶的長度也影響了我們每個人能夠發出的音高,

例如男性聲帶較長較厚,導致男性音域的基頻一般較低,

兒童的音高則是可以到很高。

若聲帶長期不當的過度使用、發聲不當和休息不夠造成則容易造成聲帶水腫或引發慢性聲帶炎,

最終產生病變,如長繭(結節)或息肉,所以我們要透過學習使用正確的發聲方式來保護我們的喉嚨,

以及學習保養喉嚨(詳見【聲帶的基礎保養】)及聲帶的相關知識,才能讓我們的歌唱之路更長久。

 

作者-許巧宜